首页 长征历史

红军长征过张家界

2019-12-22 从头越 《中国共产党张家界市永定区(大庸)历史》第一卷 浏览1586

一、红军长征过永定(大庸)概述

1935年11月20日,红二、六军团分两路由桑植县进入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又从七个不同的地点突破澧水防线,进军沅陵。在大庸境内长征的4天时间里,途经16个乡79个村250个村小组,行程300余里,在抢渡澧水战斗中,牺牲红军30余人。(从1934年到1935年,大庸县有5000余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在多次战斗中牺牲2000多人,1000多人下落不明。)

在大庸境内,第一路红军长征路线:红二军团四、五、六师及直属机关,11月19日从桑植县刘家坪出发,经小溪沟进入大庸桥头乡,到教字垭一带宿营。20日,在火烧桥(合作桥)宿营,22日,渡过澧水河后宿营在西溪坪、孙阳坪, 23日,四师从七溪峪进入沅陵,五、六师从双溪桥进入沅陵五家湾,当天两军汇合在洞庭溪。

红二方面军过张家界强渡澧水河

第二路红军长征路线:红六军团十六、十七师及直属机关,11月19日从桑植县瑞塔铺出发,20日经桑植芦塘垭进入永定区桥头乡长岭岗村,翻山越岭,到武陵源区中湖一带宿营。21日离中湖翻越张家界大山,到黄家铺一带宿营,22日,渡过澧水河后进入慈利县的中坪宿营,23日,经大庸李家庄、白羊坪、双溪桥,进入沅陵五家湾,与二军团汇合在洞庭溪。

二、红军长征过永定大事记

抢渡澧水河

11月20日下午5时,先遣团红49团来到澧水北岸的张家湾、黄家铺一带。此时,南岸敌人已经将渡船收缴禁止航渡,修筑了十余座碉堡构筑起了防线。

先遣团开会决定兵分三路,尖兵连从潭口强渡,工兵连准备器材搭浮桥,炮兵连和机枪连负责掩护。

在开始按计划试渡时,被敌人发现渡河失败,团长王烈和参谋长贺荣华不幸中弹牺牲。夜晚,4名会游泳的战士泅水过渡,以找水喝为名智取烧毁一座碉堡,并控制了渡口。此刻,如有神助般,一只大载船误以为有人要渡河,便向北岸正愁如何渡河的红军靠岸过来,雇佣船的货主是个大商人,得知是红军要渡河后,弃船而逃,尖兵连在向导崔先元的帮助下,乘船渡河迅速开始扩大突破口,经过半小时激战拿下一座碉堡。此刻,炮兵连三钢炮又打中了一座碉堡。工兵连在黄家铺的杨林铺渡口架起了浮桥。

贺龙得到先头部队的报告,命令集中破击炮和轻重机枪到杨林铺渡口小山头上,亲自指挥射击,在火力掩护下,敌人十多座碉堡全被摧毁,红军半夜占领了澧水两岸。

为了抢时间,军团首长决定,在长达30余里的沿岸,从潭口(安坝)、周家坊(流溪排)、黄家铺(杨林铺)、沙湾、屈家坊(磨滩)、田家台、张家湾7个不同的地方同时渡河。21日晚,红军全部渡过澧水河,红军共牺牲30多人。

三、张家界历史沿革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湖南省大庸市从1994年4月4日起,正式更名为张家界市(地级市)。
       张家界市,是一座新型的城市,张家界,又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它即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是因为它的前身大庸市,早在新石器石代,其境内澧水两岸就人类活动了。上古时期典章文献《尚书舜典》中便有舜放欢兜于崇山的记载。又据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农历乙丑年)杨显德纂修的《永定卫志》与清道光三年(公元1652年,农历癸末年)修刊的《永定县志》以及《慈利县志》和《桑植县志》等史书记载,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当时的大庸与慈利便属于黔中郡,它是湖南境内第一个行政区,比省会长沙还早。黔中郡所辖包括慈姑县(县址在今慈利蒋家坪乡太平村一带),桑植县与大庸县(今永定区)、石门县、安乡县、澧县、津市、临澧,以及湖北省公安、鹤峰两县与湖南桃源县一部分地区。
       西汉时期,除地方设立郡县外,还加封国,实行的是郡县国交错体制。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农历乙亥年),刘邦当朝,他下令分黔中郡为武陵郡,析慈姑县为孱陵、充县(含永定、武陵源两区与桑植县)。
       三国时期,吴景帝孙休于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农历癸末年)见蒿梁山洞门大开,玄朗如门,以为吉祥,便改嵩梁山为天门山,同时改武陵郡为天门郡,析充县、增置中县(旧址在今慈利县三官寺一带),当时的大庸便属于天门郡管辖。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农历癸卯年)废充县、改置临澧县。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当朝,于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农历甲午年),又“分荆州武陵,天门属郢州刺史。宋明帝秦始三年(公元467年),武陵,天门郡仍属荆州。
      西魏恭帝拓跋廓于二年(公元555年,农历乙亥年),又罢天门郡置澧州。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农历乙未年),又废娄中与临澧两县而置崇义县,又新置北衡州(因为北周的统治范围南不到衡山,但为了祭 祀五岳,才将天门山作为南岳衡山,故名北衡州)。隋文帝杨坚当朝,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农历戊午年),又改北衡州为崇州,零阳县为慈利县,与崇义县同属崇州管辖。隋炀帝杨广于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农历丙寅年)又废崇州,改澧州郡为澧阳郡,统辖六县(慈利,大庸均属澧阳郡)。
      唐朝时期,全国改为十道。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农历辛巳年)下令置澧州澧阳郡,属山南道,统辖六县,慈利与崇义县(今永定、武陵源二区与桑植县)归其所辖。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今张家界全境属楚国管辖。
      宋朝时期,宋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调整为二十三路,路下设府、州、军。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农历癸亥年)下令将今张家界全境划规澧阳郡,曰慈利县,并在今桑植县设安福寨,在今永定区大庸所设武口寨,在武陵源区设索口寨。
      元时,在全国设立十一个行省,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于置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农历丁丑年)改置澧州路总管府,所辖四县(慈利是其中之一,既今张家界市全境),并在今永定区茅冈置茅冈都元帅府。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农历乙未年)当朝皇帝铁木耳又下令将慈利县升为慈姑州,复名慈利州,辖四县,现今的张家界市全境属慈利州管辖,并在州内溪峒间置安定(今永定区内)、柿溪二州。今桑植的外半县属柿溪州,内半县则分置上下桑植长管司(以后改为安抚司)。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农历甲辰年)改澧州路为澧阳府,辖四县,罢安定、柿溪两州。
       明时,明王朝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在全国设立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实行省一级民政与财政管理。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农历已酉年),降慈利州为大庸县,隶属于澧州。民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农历丙辰年),慈利划规常德府管辖。这时期,当朝为了征讨覃后,在永顺羊峰山设羊山卫,并修筑排栅城,三年迁羊山卫城于大庸溪之阳,更名为大庸卫(所谓“卫”,即军事建制,属湖广都使司)。民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农历己巳年),又改大庸卫为永定卫,二十三年,又在慈利设九溪卫,两卫同属湖广都使司管辖,而今张家界市的行政区划在当时则属慈利县。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农历丙子年)划规岳州府。
       清时,在全国设立二十个行省,以下设府、州、县。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农历庚戌年),桑植与茅冈土司相继改土规流,升澧州为直辖州,辖安乡、石门、慈利等四县,同时废永定、九溪两卫,新设安福县(今永定、武陵源两区与慈利、桑植两县在当时均属安福县),并改岳常道为岳常澧道。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农历乙卯年)割原九溪卫麻寮所并入溶美司,置鹤峰州,属湖北省宜昌府,同时割安福所与桑植司地置桑植县,属永顺府管辖。还将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的一部分地方,以及永顺部分地方和原茅冈司地方置永定县,隶属澧州。
      民国时期,先在省下设三个道,六十个县,后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农历丙辰年)湖南省栽撤武陵道,将大庸、桑植、慈利县划规辰沅道。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农历壬戌年)裁撤“道”的建制,仅存省、县两级,所以,大庸、慈利、桑植三县均属省直辖市。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农历甲戌年)11月24日,贺龙、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等,领导红军二、六军团解放大庸县,建立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农历乙亥年)红军长征,湖南省建湘西绥靖处,管辖慈利、大庸、桑植、临澧、石门、澧县等6个县,专员办事处,设在慈利县。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38年至1949年,农历戊寅年至已丑年),湖南全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大庸与桑植属第八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永顺。慈利县属第四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常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1949年至1988年(农历已丑年至已巳年),慈利县属常德专区管辖,而大庸、桑植两县则于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属永顺专区管辖,8月后划规湘西苗族自治区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1988年至1990年(农历已巳年至辛未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大庸地级市,辖慈利、桑植两县和永定、武陵源两区。1994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仍管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