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征历史

红军长征在赤水

2019-07-18 admin 从头越 浏览1228

——摘自《中国共产党赤水历史》(第一卷)、《红军在赤水故事》有删改

一、红军长征在赤水概述

1935年1月24日,中央红军红1军团先头部队红2师5团2营在曾教导员、刘金新营长率领下抵达猿猴场(今元厚镇)。25日凌晨3时多,先头部队抢占猿猴渡口。当日,红1军团进驻猿猴,红1师前进至旺隆驻扎,红2师抵达丙安,红9军团抵达习水县城官渡(今赤水市官渡镇)。

26日拂晓,红1师进抵黄陂洞与敌遭遇,红3团伤亡严重,傍晚往旺隆方向撤退。是日晚,林彪率1军团部进驻丙安,红2师师部仍宿营于丙安。红9军团在这一天到达箭滩,与敌激战1天后,退守官渡,傍晚经矮南垭、鸡飞岩,连夜翻越二郎坝大山。

27日,红1师宿营猿猴场。红2师向复兴场进攻不利后,退守丙安。红1军团部宿营猿猴。红9军团抵达古葫(今葫市镇)。

28日,红2师跑步增援青杠坡战斗,1军团司令部驻猿猴,9军团驻古葫。

29日,1军团、9军团、军委二、三梯队,干部团上干队组成右纵队,由猿猴渡过赤水河,从马鹿坝进入古蔺县境。

中央红军在赤水市的6天里,与敌人展开了猿猴渡口夜袭战、黄陂洞遭遇战、复兴场战斗、箭滩遭遇战,足迹遍布赤水境内众多村庄。牺牲红军将士325人,因伤流落红军不少,当地参加红军的青年有数百人。

(备注:根据1935年赤水县行政区划,中央红军在赤水县境内历时2个多月,转战数千里,四渡赤水中第1、2、4次渡赤水河均经过赤水县,青杠坡战斗也发生在赤水县境内。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赤水、习水两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赤水县土城等3区(镇)划归习水县,习水县官渡等2区划归赤水县。本文资料,按照现在赤水市行政区域整理。)

二、红军长征在赤水大事记

1、建立猿猴苏维埃政府

1935年1月25日晨,红1军团2师5团2营在赤水河猿猴场西岸击溃侯之担守敌后,进占元厚,后续部队也相继进入猿猴境内。

猿猴场后街的李仕卿、周树清、桑海清、袁吉三等人,组织群众欢迎红军,为红军队伍送柴草、蔬菜,协助红军立即开展工作。一位红军首长专门邀请李仕卿等人到元厚区公所座谈,决定成立“猿猴苏维埃政府”,由李仕卿任苏维埃主席,周树清、桑海清、袁吉三等任委员。

猿猴苏维埃政府,是赤水县最早的红色政权,也是川黔边区最早的红在色政权之一。猿猴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宣传红军政策,提供情报,协助社会治安,在红军决定转移时发动群众送门板,搭浮桥。为其带路,协助运送物资。救助留下的伤病员,为革命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

2、红1师黄陂洞遭遇战

1935 年1月25 日,红1军团1师,进驻旺隆场。探悉川军正在要求附近各乡送稻草到赤水城给川军垫铺。红一师师长李聚奎、参谋长耿飚决定将计就计, 派人装扮成送稻草的老百姓,进占赤水城。次日,天还未明,红一师的四个排装扮一番,把枪支藏进稻草里,混进送稻草的群众向赤水城挺进,红一师主力跟随隐蔽前进。

在距赤水城约12 公里的黄陂洞、重盘附近的癞子湾,送稻草的红军突然与来自赤水城以及从复兴场取捷径而来的川军同时遭遇。川军发现送稻草的老百姓中有江西口音,红军一看身份暴露,迅速抽出枪支,扔下稻草,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川军占据有利地势,在左侧堡垒对红军火力封锁。红1师主力连续几个小时的反复冲锋和肉搏,只能集中在一个山头上,没能争夺到制高点,被压制在沟谷地带,冲不出葫芦形的隘口。另一支红军队伍在羊蹄山附近已遭到川军右卫一个团的猛烈攻击。

川军在占据了优势兵力和有利地形后,红1师3团伤亡很大,连、排两级干部大部分牺牲。为了避开敌军优势兵力,红军决定傍晚撤出战斗。有老百姓挺身而出为红军带路,红军绕开敌军主力,突破封锁线,翻越七里坎,退守旺隆。

红军在撤到七里坎时,为了阻击追赶敌人,后卫部队与敌人又展开战斗。双方激战数小时,敌军伤亡80多人,红军伤亡6人。

红军主力继续南撤到旺隆场北,与追敌又激战2小时,再撤退到柏杨坎时,负责掩护部队、阻击敌人的1个班,英勇搏杀,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3、红2师复兴场战斗

1月26日,红2师离开古镇丙安。在风溪口通过浮桥,沿赤水河岸直抵复兴场外。 1月27日凌晨,红2师前卫部队向川军发起攻击,突进复兴场。因地形不利,红军未能扩大战果,此时,川军大量援军赶到,为避免被川军围困于复兴场上,红军撤出复兴场,退至风溪口,过赤水河后抵达丙安。

4、红9军团箭滩遭遇战

1月25日下午,红九军团占领习水县城官渡。26日,红九军团前卫部队从官渡出发,沿习水河边大道向合江前进,部队前至官渡下游猴子田附近,与从箭滩场前来的川军前卫部队相遇。双方经短暂交火,纷纷后撤抢占有利地形。

双方在狭长的展开激战,军团长罗炳辉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打响后,双方攻击均未奏效,形成胶着状态,持续整整1天。,红九军团主动撤出战斗,返回官渡另觅战机。此时,接到中革军委要求放弃北出合江,向红一军团靠拢的命令,军团长罗炳辉立即召集会议进行部署。经过短暂的休息与吃饭,前卫部队率先从浮桥渡过习水河,经五里坎、鸡花坝、矮南垭、鸡飞岩等地,翻过二郎坝向葫市场挺进。

5、一渡赤水河

根据中央军委发出的《渡赤水河行动部署》,1月29日凌晨,一军团、九军团,军委纵队第二、三梯队,干部团上干队组成右纵队,从猿猴的大岭、小岭、沙陀沟、油槽沟、石梅沟、陛诏沟、葫市、丙安等地,分五路过赤水河后,又在马鹿坝汇合后,进入古蔺县境。


三、市情概况

赤水市位于贵州西北部,赤水河流域中下游,毗邻四川、重庆,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也是贵州省最大的通江口岸。全市幅员面积1852平方公里,辖11镇3乡3街道,总人口31.4万。境内资源富集、山川秀丽、人文厚重,是最红、最绿、最美的地方。赤水最红,红在光荣的红色革命记忆,1929年贵州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在此成立,1935年,“四渡赤水”战役写下毛泽东一生中最得意之笔;红在流丹溢彩、灿若红霞的丹霞奇观,是全国第八个、贵州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最绿,绿在214万亩森林,82.77%的森林覆盖率,是全国最大竹乡;绿在清新的空气,132.8万亩竹林、4000余挂飞瀑流泉,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赤水最美,美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丹霞之冠”“竹子之乡”“千瀑之市”“桫椤王国”“革命圣地”之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美在赤诚质朴的民俗风情,这里天蓝地绿、山清水净、民风淳朴、文化丰厚,人与生态“美仑美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不胜收”,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中国长寿之乡”等殊荣,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

四、历史沿革

赤水历史悠久,受巴蜀文化影响较深,是贵州开发较早地区。远在新石器时期,赤水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赤水正式建置,时属滋州仁怀县,县城在今赤水市复兴镇。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撤滋州,降仁怀县为堡,改隶泸州合江县。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仁怀堡改属播州宣慰司管理。元朝末年,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夏朝”,改仁怀、古磁等处为怀阳县。明朝初年,朱元璋灭夏,怀阳县废,其属归还播州宣慰使司管辖。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仁怀县,隶四川行省之遵义军民府。雍正六年(1728年),随遵义府改隶贵州。雍正九年1728年),仁怀县城由留元坝迁生界(今仁怀市),原县城改由遵义府通判驻守管理。乾隆三年(1738年),经吏部议奏,拨仁怀县之仁怀、河西、土城三里归旧城通判管领,亦称遵义分府。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遵义分府为遵义厅,亦称仁怀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遵义厅为仁怀直隶厅,归贵州粮储道管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赤水厅,隶遵义府管辖。1914年,撤销赤水厅,建立赤水县。1929年,以共产党员梁业广为首的一批共产党员来到赤水活动,建立起贵州省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赤合特别支部。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赤水,揭开“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1949年12月1日,赤水解放。1990年12月,撤销赤水县,建立赤水市。1997年6月,因撤遵义地区设遵义市,赤水市改为省直辖,后贵州省人民政府委托遵义市代管。